特色小鎮所指范圍非常廣,具體包括文旅小鎮、農業小鎮、產業小鎮,科技型小鎮等。從市場化屬性看,特色小鎮可以說是是產業地產的升級版或是產業新城的濃縮版,重點都是產業集聚、升級和培育問題,需要注意的是特色小鎮的文化IP營造,實現產業、文化、旅游、生活的融合發展有所不同。特色小鎮不是工業園區或者服務業集聚區說的那么簡單。作為“非鎮非區非園”,它更是一個產業的聚落空間、聚集區,包含著“文旅、農業、產業、科技”的融合發展。
農業特色小鎮是以特色農業產業為依托,結合綠色生態、美麗宜居、民俗文化等特征,打造具有明確的特色農業產業定位、農業文化內涵、農業旅游功能的“宜居、宜商、宜業、宜養、宜游”的新型現代農業發展空間平臺。它是通過整合農業、城鎮、科技、文化、創新等要素,構建“產、城、人、文”四位一體、農旅雙鏈協同發展的綜合體,以新理念、新機制、新載體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平臺,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途徑。

1、農業是農民最熟悉的行業。通過高端農業的發展,可以帶動農民提高技藝,增加收入。同時,農業生產也可以成為社區居民和農民間交流的重要連接點,這是其他類型的特色小鎮所不具備的突出特點。
2、通過高品質居住社區的打造,實現城市中產階級改善居住品質的夢想,使農業特色小鎮成為城市居民的第一居所,達到城市居民回流農村的目的。這些城市中產階級可以用自己的經驗、學識、專長、技藝、財富以及文化修養參與到新農村建設和治理,將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帶給農村,重構鄉村文化,自然而然地達到了要素從城市向農村流動的目的。

1、應具備特征:
① 地域基于農村。農業特色小鎮在地域上應基于農村,或輻射范圍涵蓋農村,這樣才能將來自城市的資金、技術、信息、市場等要素直接有效地作用于農村發展,同時再經轉換,反作用于城市。
② 組織面向農村。培育農業特色小鎮涉及到定位農業產業類型、制定發展模式、規劃發展前景、控制發展環境等環節,因此組織職能應直接面向農村,以確保培育工作的精準執行。
③ 功能服務農村。農業特色小鎮是具有明確農業產業定位、農業文化內涵、鄉村旅游資源和一定社區功能的平臺,這一平臺的核心任務在于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
④ 成為農業產業聚集的平臺。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是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和提升涉農產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農業特色小鎮是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先導區,因此在培育過程中,更應注重平臺功能,使其具備吸引農業相關產業集聚、實現融合發展的環境或條件。
⑤ 成為經濟文化資源連接城鄉的平臺。特色小鎮由于受到城市與農村的雙向輻射,發展具有明顯的雙向銜接特點,因此作為經濟文化資源連接城鄉的平臺,正是特色小鎮擔負的重要使命。
⑥ 融入當地文化元素。農業特色小鎮可以依托農耕文化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對傳統農耕技術與生產工具、農耕習俗、格言諺語、鄉村文學做體驗式旅游開發和展示。
⑦ 兼具旅游功能。農業特色小鎮的旅游功能往往通過體驗式采摘、觀賞休閑、度假旅游、健康養身、商務會議等形態展現,旅游功能的開發,會涉及旅游產業的“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
⑧ 基礎設施完備。農業特色小鎮水、電、氣、暖、網等一應俱全,還需要有與現代生態農業相匹配的生產設施。同時,配置商業、文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
⑨ 環境和諧宜居。農業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空間布局與周邊自然環境相協調,鎮區環境優美,干凈整潔,土地利用集約,小鎮建設與產業發展同步協調。

2、六種類型:
① 依托獨特自然環境和農業景觀的特色小鎮
② 依托優質農產品生產的農業特色小鎮
③ 依托農產品加工的特色小鎮
④ 依托農產品貿易的特色小鎮
⑤ 依托歷史風貌的農業特色小鎮
⑥ 依托民俗風情的農業特色小鎮

規劃要點
① 選址農業特色小鎮的選址,直接決定了小鎮的“特色”所在。通常需具備以下條件:
一是位于城市周邊。一線城市,車程在1小時之內;二三線城市,車程在半小時以內為宜。
二是農業相對發達的地區,有相對充足的可流轉土地。
三是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可挖掘的自然資源、歷史人文、特色產業等條件。
② 產業以現代農業中的規模農業、設施農業、休閑農業和智慧農業為核心構建農業產業體系。最好當地擁有比較獨特的農林牧漁產品。現代農業發展的同時,形成的風貌具備構建良好景觀的條件。同時挖掘具有當地特色的歷史文化、自然資源和特色產業等,形成特色小鎮的輔助產業,構建特色小鎮品牌。
③ 社區居住社區的首要目標是成為城市居民的第一居所。要建設適于社區居民與農民間交流的空間,打造市民農園是社區居民和農民最好的交流空間和手段。從生活服務、健康服務和快樂服務三個方面構建社區服務體系。
④ 配套要按照宜居城市標準進行農業特色小鎮的配套設施建設。除道路、供水、供電、通信、污水垃圾處理、物流、寬帶網絡等基礎設施外,重點完善社交空間、休閑娛樂空間、健身設施和文化教育設施建設。尤其在教育和康養等方面,應形成亮點。
⑤ 景觀景觀建設以滿足居民需要為主,兼顧游客需要,因此不一定需要按照3A級景區的標準建設,更多的應該考慮實用性??梢酝ㄟ^挖掘當地的特殊歷史人文特色,形成強吸引力的地標性景觀。
⑥ 提供合理用地補償、土地租賃、企業入股、提供就業機會、提供培訓和良好社會福利等手段,確保農民利益得到切實的保護。
⑦ 政策機制農業特色小鎮建設,未必一定是建制鎮。因此要在用地指標、審批和管理權限方面尋求創新和突破。同時,農業特色小鎮的開發,一定要采用市場化的運作機制,政府僅負責政策和規劃支持,具體的運作,要由市場化的企業主體來進行。

規劃步奏
① 基礎材料收集與分析
農業特色小鎮的建設要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堅持因地制宜原則,明確現有條件和資源、地方政策、基礎設施、用地規模等產業狀況。要對人口、文化、習俗等人文狀況有清晰的把握,才能對區域發展的可能性作出準確而全面的判斷。在此基礎上,根據已有農業規劃的相關政策以及特色小鎮的相關政策,分析當地發展農業特色小鎮的類型和方向,對農業的發展形式和內容給予戰略定位。通過對基礎資料的分析有助于農業特色小鎮指導思想、戰略目標的形成,從而順利進行小鎮的構建。
② 功能區規劃
在功能區的分布上,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民風民俗,原住民的認可度是農業特色小鎮得以建設的基礎。同時,明確若干的功能區,如景觀設計、核心區劃定、產業區建設、示范區位置等。這些規劃的影響因素包括現有的地勢特點、建設布局、產業關聯程度等。出特色、體現重點,科學協調地確定當地農業特色小鎮應發揮的功能和影響。
③ 產業規劃
從產業項目的規劃和引進上看,農業休閑體驗項目與農業高新項目應成為主導。從預期產值來看,農業高新項目的產值將會高于休閑體驗項目的產值。
應與相關部門簽好相關協議,如完善初級的基礎設施,并在政策上相應幫扶,雙方還簽訂農業特色小鎮發展的協議,承諾共同保護和開發農業資源,共建美麗農業特色小鎮。同時,形成若干個代表性企業,打造新型農業業態,優化農業結構,突出農業體驗項目與農業高新項目的優勢。
某些小鎮以農業為基礎,通過一、二、三產業的互相融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振興小鎮,讓小鎮周邊農民能享受到農產品高附加值環節的利益。2016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以新型城鎮化為依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并就發展產業融合、培養產業融合主體、完善產業融合服務等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農業三產融合正式駛入快車道,這就是“第六產業”的概念。
所謂“第六產業”,就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六產業,或者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六產業,即通過鼓勵農戶搞多種經營,不僅種植農作物,而且從事農產品加工與銷售農產品及其加工產業,也包括經營農家樂等服務業,獲得更多的增值價值,實現傳統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比起單一的某個產業,“第六產業”可以獲得更多的增值價值,為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開辟光明前景。
④ 運行模式規劃
農業特色小鎮運用什么樣的管理和運行模式是其成功與否的一大因素。在對各類管理模式進行研究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以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的管理模式是目前較有效率的一種方式。
農業特色小鎮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行政單位而是創新創業平臺,因此要賦予企業更多的管理權和主動權,進而發揮其優質資源、高效管理模式,為農業特色小鎮的發展助力,以點帶面,促進農業特色小鎮的綜合競爭實力提升。
農業特色小鎮建設是對農業發展新模式和新型城鎮化產業發展的有力補充。從整體規劃和農業資源整合的角度促進農業發展,不僅從布局上改變單一農業發展方式,而且從整體協調發展的角度對農業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當前農業的發展不僅僅局限于各類農業模式的單打獨斗,更多的需要從農業多功能性的視角整合特色農業資源,打造更有生命力,更具特色也更加高效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
